自我把脉开“良方” 学校盘活大变样
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毕业生在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中获评“全国技术能手”,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母校满意度、雇主满意度、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均稳定在95%以上……近年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全面盘活了学校的整体工作,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质量节节攀升。
“对症下药”提升诊改精度
“以前想做科研但找不到方向,现在学校科研体制完善,搭建了很多平台,让我们很有‘盼头’和‘干头’。”学校的肖雪军老师这学期特别忙,该校联袂合作企业搭建了众多科研平台,走上专职科研岗位的他进驻了常州立澄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固废利用和绿色建材的资源化应用等研究,目前他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多个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
新变化的背后有着隐形的“推手”——学校大力推行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近年来,该校科学诊断校内各项工作的优势、弱势、机会和威胁,邀请行业专家和管理专家前来“把脉”,研究分析问题后开“药方”。此外,还通过实施制度“废改立”,制定部门、岗位、工作的标准和考核标准,明确各项工作改进目标。
“以前学校是粗放式管理,各类规划和党政工作要点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没有考核机制,不能实时反馈。”对此,该校党委书记袁洪志介绍说,“现在我们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分解,根据重要性制定每年的A、B、C任务,以及部门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任务,由质量办公室督办任务进程,按标准考核,与绩效挂钩,管理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
智能校园增强诊改透明度
在学院院长吴访升看来,学校好比一台“大机器”,要想让这台“大机器”正常高效运转,就必须想办法把学校变“透明”,而借助智能校园则能有效让“大机器”每个部位的工作碎片化、流程化。
走进该校的任何一个课堂,都会看到这样新鲜的一幕——老师竟会主动要求学生看手机。原来,学校为了从手机等移动端“抢占”学生注意力,推行了深受他们欢迎的“云课堂”。“课前,老师会发预习视频;上课时,会随机生成考勤码,而且我们在课上有没有快速抢答、技能点会不会,老师一点按键就知道。”该校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胡雨介绍说,课后,老师可以给学生一键发送课堂学习报告,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课后生成课堂评价,及时反馈给老师。
“云课堂”只是该校智能校园建设的“冰山一角”,近3年,学校建成了OA办公、教务、财务、科研等系统,实现了多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信息展示,以及高标准上线事务审批、党费缴纳、成绩查询等移动端应用。此外,还构建了大数据中心,所有业务系统的公共数据会自动更新至数据中心,并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精准查询、即时预警和科学决策。
目标“晾晒”让诊改更有温度
在该校信息门户中,各部门、二级学院的周计划报表、月度反馈表、院领导一周工作安排表等一目了然,各项工作均有网络痕迹可查询。袁洪志对此介绍说:“我们制定了学校、学生、专业、课程、教师等5个层面的发展标准和可延伸目标,而且在每年的教代会上公开学校任务执行报告,‘晾晒’目标及其完成情况。”
学校将“领军型”英才队伍、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团队等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分解到每一年、每个二级学院和部门。此外,还根据教师成长的4个维度制定发展目标,出台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办法,完善教职工学历提升政策,制定骨干教师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等。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人才集聚效应在学校日益凸显——2014年,该校有9名博士、19名正高职称人员,如今博士、正高职称人员已分别达到59名和35名,超进度完成了学校“十三五”师资建设规划任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袁洪志说,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形成学校自身的“免疫与修复”系统,改变学校的教学形态和治理形态,保证其按照既定目标健康发展。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24日第4版 版名:职教周刊